Saturday, March 12, 2005

  三月九日和茉莉一起去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。最早知道這部片的時候,就有想去看的念頭,不過很多片我都有想看的念頭,但到頭來還是等DVD。我最後去戲院看的原因在於,上個月底我去生活工廠買CD收納盒,結帳的時候,看到會員可以索取早場優待票兩張,送完為止。我隨口問店員,沒想到還沒送完,於是我就拿到了兩張優待卷,在台北的戲院,無論哪一場,都享有早場優待的價格。茉莉對這部片也頗感興趣,所以在優待卷過期的前一天,我請了半天班去欣賞。
  這部片的主角Che Guevara,說他已經成為Culture Icon,我想應該沒有什麼人會反對。他那著名的頭像,印在T-Shirt、馬克杯、信紙...上,已經成為革命、反叛、理想鬥士的代名詞。不過對他的生平,我還是了解得不多,所以我先在網路上找了一些他的資料。
  Ernesto Che Guevara
  他出生於1928年,死於1967年,整個生命只有39歲。不過,他卻是點燃60年代拉丁美洲革命火種的人,也持續成為70、80、90年代西方社會狂飆世代的偶像。
  切出生於一個富裕的阿根廷家庭,讀的是醫學學位。本來,這是大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旅程。但他卻選擇了投身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,與所有的貧苦大眾站在一邊。古巴的革命,就是在他和卡斯楚的手上完成的。革命完成之後,他先後被任命為古巴的中央銀行行長及工業部長,活躍於國際政壇。本來,這是大多政治人物夢寐以求的旅程。但他卻選擇了不斷革命的理論與實際,重新走回叢林,推動中美洲其他未完成的革命。1967年,玻利維亞政府逮捕了他,予以處決。他的遺骸,直到30年後的今年6月,才得以挖掘發現。挖掘出土的當日,包括從古巴派來的辨識代表,放聲痛哭。(以上出自電影原著中文版發行的出版社 大塊文化作者介紹)

  我還沒來得及看電影的原著,日後一定會找來看。先來談電影給我的感想。一開始廢話不多,兩個痞子騎著一台會漏油的摩托車上路,拖著一堆行李,展開一場騙吃騙喝的自助旅行。在阿根廷境內,Che的心境似乎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少年,整部片一開始的步調也的確非常歡樂,有很多爆笑的笑點。不過到了智利,遇到了貧窮礦場裡的工人,還有生病的貧窮老婦人,片中的Ernesto思索社會的不公義,整部片的氣氛也開始凝重了起來。之前在網路上看人家說哪些畫面多感人多感人,我倒是覺得還好。片尾出現老年的Alberto Granado,本來應該很感人,不過可能是因為事先知道了,所以就沒什麼特別的感受。倒是摩托車報廢的時候,Alberto流下了眼淚,我倒是可以體會這種不捨的情感(茉莉說那我跟我痞子說再見的時候有沒有哭,我說痞子現在在我媽手裡,陪我媽玩電動消遣,跟在我手上被我硬操惡搞相比,算是安享晚年了)。
  我找到了切?格瓦拉生平簡表,另外還有CHE GUEVARA,一切是在摩托車掛點之後,後者對Che Guevara摩托車旅行之前之後有頗多分析,是篇很不錯的文章,值得一看。影評,請見【藍祖蔚影評】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: 敢有歌吟
  我接下來要講的,跟摩托車日記的電影和Che已經沒什麼關係了,是我自己的想法。我之前的日記也講過,以前在學校哩,沉迷的是自由主義,出了社會之後,漸漸偏向社會主義的思想。然而隨著思想越來越左傾,也慢慢發現社會主義發展的困境還有吊詭。社會主義稱為廣大的貧苦的工農階級發聲,但社會主義的發源是知識階級,提倡最力的,也多是知識份子。工農階級因為經濟和教育上的劣勢,讓他們無法也無力爭取自身權益。那麼,難道權力的移轉,不是來自於多數人的覺醒、奮力爭取,而出來自少數特權階級的良心發現?
  在看追憶逝水年華的時,Proust文中對十九世紀法國上流貴族社會生活的描寫,在恍籌交錯、衣光鬢影間,上紳士淑女們的話題,絕大多是文學、歷史、音樂等等的"清談",展現自身的魅力及涵養。讓我想到,貴族政治的優點,也許正在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,使得他們的地位較不容易遭受挑戰,社會上階級的流動也緩慢,因此能夠追求及發展精緻的生活方式,也保存了傳統中比較美好的一面,比如政治秩序,還有文化保存。
  這點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不懂,不過漸漸可以了解。但是上一點,是我目前仍無法想透的。由於時間有限,我省略中間思索的過程,記下結論是為了以後能有機會推翻。
  最近看余秋雨的借我一生,裡頭有講到,有些人覺得書越讀越多,腦袋裡塞的東西就越多越雜,但他覺得恰恰相反,腦袋裡的千頭萬緒隨著書閱讀越多而刪減,閱讀是一種讓思考更清明的方法。我不能同意更多。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