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November 30, 2008


  會看這部片,全是衝著Cate Blanchett。
  Bob Dylan正走紅的時候,我還沒來得及躬逢其盛,在我成長的過程裡,倒是一直聽著別人翻唱他的歌,上世紀末快結束時,各大有名的報章雜誌紛紛回顧20世紀重要的人物以及事件,Bob Dylan也是一個一直被提出來的名字。在世人的印象中,他是民謠詩人和抗議歌手,雖然尚在人間,但已經是神話級的傳奇人物。
  看完這部片,猛然覺得這片名"I Am Not There"真是貼切,電影中除了片尾出現Bob Dylan的演出片段外,其他部份都沒有提到他的名字,但一看就知道這演的是他的故事。電影中透過虛構的不同人物、平行發展的故事線,演繹Bob Dylan從60到80年代的大事。Christian Bale飾演的Jack Rollins代表的是Bob Dylan最為人所知的抗議歌手形象,Cate Blanchett飾演的Jude,蒼白而瘦削、滿臉睥睨不屑的神情,代表的是那段被人質疑、謾罵他背棄民謠音樂的時代。已故的Heath Ledger飾演的Robbie,在片中代表他感情生活中的矛盾以及衝突。Ben Whishaw飾演的Arthur Rimbaud,不用多說,當然就是Bob Dylan的詩人面。Richard Gere飾演的Billy,名字來自美國西部傳奇中的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,代表他沉潛遁世的一面。而由童星Marcus Carl Franklin飾演的Woody,在看過Bob Dylan自傳《搖滾記(Chronicles Volume One)》後,我覺得這角色代表他初來乍到紐約的那時,他的形象尚未定型,誰都是但誰也都不是。Woody這名字來他當時常去探望的Woody Guthrie,一個民謠歌手。
  在去看之前,上網查了一下別人對這片的評價,有人說,去看前,至少要對Bob Dylan的音樂及生平有所了解,不然會看到睡著。為此,我去弄了《搖滾記》來看,還沒來得及看完,就跑去看電影了。說會看到睡著是太誇張了,因為整場電影看下來,正常人應該會一直睜著眼睛想看懂,呵。也幸好我有先翻了一下他的自傳,至少能幫助我很快的進入電影的狀況。
  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,才知道片名原來也是Bob Dylan的歌,只是除了死忠歌迷以外,鮮少人知道的歌,因為這首歌沒在他任何的專輯裡出現過。歌詞裡有一句"I wish I was there to help her but I’m not there, I’m gone. ",偷來用做我這篇觀後感的標題。看完這部片,馬上上網訂了Bob Dylan的精選輯,雖然來不及趕上他風靡全球的時代,幸好透過錄音科技,讓好音樂永不退時也永不寂寞。
  上星期去宜蘭的時候,在民宿房間看了東森電視台一個叫做"台灣啟示錄"的節目,播的是羅大佑的專題。看完這部I Am Not There後,覺得這兩個人倒是蠻像的。

延伸閱讀:
馬康多(Macondo): I'm not there, I'm gone
馬康多(Macondo): 《I’m Not There》
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: 《搖滾啟示錄》另類角度呈現巴布狄倫
音速青春: Bob Dylan – I’m Not There
搖滾啟示錄中文官方網站
讀 鮑伯迪倫 Bob Dylan 《搖滾記》:歌讚書也棒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