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十五日我去台北市政府的親子劇場聽余秋雨的演講「閱讀、旅行─遇見百分之百的人生品味」。我原先並不知道這項消息,是茉莉在網路上看到,知道我讀過他的書,也相當喜歡,問我想不想去,我答應後,她便在網路上預約了兩個名額。
我們先在101吃了晚飯才過去,會場外大排長龍,一邊是現場民眾排隊,另一邊是網路報名,不時有人抱怨,明明就在網路上已經報名了,怎麼還要等這麼久。當天比較讓我受不了的不是人潮,雖然人多,不過我們到沒有排太久的隊伍,倒是可能因為人數眾多,當天氣溫又高,高到不像冬天的天氣,在走廊等候讓人心煩氣躁吧?
一開始放映了贊助商的影片,還有馬市長上台講些話,後來,主角登場。一開始談的是旅行,他說,中國歷史上願意走遠的是詩人,話講得最多,但多半沒走遠,因身體不太好;而軍人受命遠行,不值得說,也沒有走很遠,「真正走得遠的是僧人,遼闊的空間對他們的精神有巨大的支撐,中國的文化人則走得非常少,多半原因都是科舉、被貶,充滿悲劇色彩,情緒都不佳。」又說,但也由於有李白、陸遊這些駛輕舟騎毛驢的純粹文化旅行者,才使萬千讀者知道中國山河之大,把太穩固的中國文化走出很多火路。他下個詮釋──走在旅途上的詩人多不多,可知道這時代的文化好不好。
余秋雨表示,旅行可以擺脫虛假和邪惡,因為名氣及財富等偽座標控制了每階段的生命,唯有藉由旅行,才能擺脫過於狹隘的專業座標及人生座標,若能在旅途中回頭看平日生活的場景,投入看看遠方的一切,就能知道人生是怎麼回事,所以旅行也是一種救贖。
「在旅途陌生的探索中,總能出現詢問機會,」他解釋:「讓人重新體悟偉大和渺小,侏儒也變成巨人、巨人也成為侏儒,生命如此無常,但人生的腳步卻又能沈重而豪邁的踩在大地上,唯有陌生的叩問才會達到人生的把握。」余秋雨說,只要走過,就已與生命相關,就有血脈上的關係,因此旅行能讓人尋找更多關愛點,因而提升人生品味。他鼓勵台灣讀者不斷出去走,學習中國古代被貶的官,在被動旅行中尋找主動,也可以選擇在集體旅行中尋找孤獨、在休閒旅遊中尋找體悟。
講到這裡,其實時間已經演講時間快用完了,他自己也知道,所以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:現在才講到閱讀的部分。他說,閱讀是將一個人由平庸「拔」出來的重要途徑,「但書出得太多了,人必須在狂風惡浪中須找到島嶼,因為當你占有一本書時,書也占有了你,不正當閱讀的浪潮太容易吞沒我們微小的生命,年輕時就要注意選好書,要節約我們的生命。」因為當天是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第一天,他因此說,選書要以邏輯乾淨、表述明白為原則,而書展是種值得信賴的大島嶼,因為有文明意義上的眾目睽睽,邪惡的東西就無法存在。。(以上幾段有關余先生的演說,取自2005-02-16/聯合報/C6版/文化)
他建議我們不管如何,都要出去旅行,這讓我想到以前我收到過的一封電子郵件:再窮也要去旅行,因為有錢有有錢的玩法,窮也有窮的玩法。我自己也常有出國大玩一場的想法,但是只要想到出遠門一趟就可能花掉大半年的積蓄,或是旅途中種種不方便的事情,就會打退堂鼓。另外我也擔心一點,那就是旅途中的同伴和自己旅遊的態度不同。我總認為,旅遊可以不用住好的飯店,吃好的東西,買當地的名產,但是,該玩的、該看的、該吃的...一定要玩到看到吃到。有的人不這麼想,我也尊重他們的想法,畢竟每個人對旅行的目的認知不同,與其跟和自己認知不同的人出遊,我寧願獨自前往。我對余先生演講中提到所謂「集體旅行中尋找孤獨」頗表贊同,唯有在孤獨中,我們才能自己問自己,我們從哪裡來,要往哪邊去,在異鄉也才能對自己出身的文化有所省思。
接著是閱讀,我在日記裡也常提到自己讀的書,也講過自己對閱讀的看法(詳見我2003/10/13的日記)。但是余先生提到一點,卻是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,那就是要慎選自己讀的書,因為時間寶貴。我們總認為說,有些書可以以後再看,但是,以後什麼時候看呢?學生們常跟他說,畢了業就再也沒有時間讀莎士比亞全集了。他建議讀者要選好書來讀,那什麼是好書呢?我們可以從經典著手。
演講結束後,茉莉跟我一起分享我們的收穫。我跟她說,我一直以來就覺得,年紀小的時候,能讀多少就算多少,就算讀不懂也沒關係,因為看過後至少會有印象,因為我自己很多小時後讀過的書,長大後都還記得,反而是年紀越大讀的書,讀了後面就忘了前面,有些時候再讀第二遍的時候,根本沒有一點印象。茉莉說,她也覺得她反而是國中前讀的書,印象都還很深刻。後來我講到,我非常同意余先生說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好的書上面,茉莉反問我,那什麼是好書,好書的定義是什麼?我說,經典當然是,另外,書讀多了就自然知道什麼是好書。茉莉問我,那這不是很矛盾嗎?我想她指的大概是這樣的邏輯陷入了循環論證的謬誤,當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不過後來我們道再會後,我反而知道應該怎麼回應,大概這就是所謂後見之明吧。
為什麼我會說書讀多了自然知道什麼是好書,我想這就像一個上市場一樣,買久了,就知道怎麼挑各種蔬菜。一開始可能會買到不甜的瓜、不新鮮的蔬菜等等,但久了就抓到訣竅。就像蒐藏古董的人,一開始總是要繳些學費,隨著經驗的增加,冤枉錢花的數目也會越來越少。一個讀者也是一樣,一開始可能隨便亂看,來者不拒,但一但喜歡上了閱讀,久了之後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作品。
我想我還是需要為好書下個定義。就我個人的定義,就是有內容的書。也許這樣講還是太籠統,再講白話一點,就是會讓人一看再看,不忍釋卷的書。而經典為何以為經典,就是因為再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地點,不同的一群人都對它愛不釋手。
因為這場演講,還有余先生要讀者少浪費時間在不好(或許換個字眼,就說內涵不足吧?)的書上,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的"閱讀危機"。最近我常想,一個讀者的成長就像種一顆樹,常會有枯死或發育不良的危險。我觀察我身邊的朋友,有些人不是不愛閱讀,但就是老讀一些跟自己年紀不相稱的書,不然就是份量不夠的書。我個人認為這是在他們成長的路上沒有人沒有人適時幫他們一把,在適當的時機介紹介紹他們看一些適合的書。我不認為閱讀上有所謂"超齡"閱讀,只有不足齡的閱讀。我前面說過,就算看不懂,至少也多少能有印象,反而是讀太淺顯易懂的書籍,會讓人停止成長。比如說劉鏞先生的作品(先聲明,在下沒有攻擊他的意思),對國小國中生來說,是非常適合的讀物,但是如果到了高中還只看他的書,就太不知長進了。
談回我自己的閱讀危機。我的危機,在於我可能是接觸網路的時間過長,有時不太能夠忍受長篇的論述。另外,因為平時工作上難免有壓力,假日難免會選擇比較輕鬆的方法來紓解壓力,比如說看電視或是電影、上網這類的,這些事情都很花時間,更慘的是常常一做就忘了時間,所以幾乎沒有多少時間拿來看書。有時候一個興趣的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,但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毀掉,如同一棵樹要長大,需要數十年光陰,但卻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砍倒。
另外余秋雨也講到邏輯,他說Hegel還有另一人(是康德還是誰,我聽過但忘了,這提醒各位如果去聽演講至少要帶筆做筆記,免得後悔莫及)的書,就像是泥沼,但只要一跨過去,就是康莊大道,之後讀什麼書都可以條理清楚。當時我心道:那大概一百個裡有九十九個都死在泥沼裡了。這又讓我想到我國中時讀到梁實秋的一段話,他說,讀一本好書就要像啃木頭,生吞活剝下肚。畢竟那時我只是國中生,眼界有限,非常不能同意他的說法,認為那是作者功力不夠,無法將艱深的道理用淺顯的語言表達。不過後來當我唸到大學,就能體會到,越是難讀,難以下嚥的,往往才是人類智慧與某個文化的精隨所在。越是難讀的,讀懂了之後,越是難忘掉,心裡的滿足與成就感越大。
所以,如果我以後有小孩,在他們愛上閱讀之前,絕對不能讓他們先喜歡上看電視,因為一但小孩習慣影像式的思考,再要回歸文字思考,那不只很難,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我自己就有一點點這樣的傾向,但我還是小時候讀書時間多過看電視的,當時電視只有三台,也沒網路,誘惑少,現在連我自己都常常一台轉過一台,一個論壇看過一個論壇,更不用想那些還沒愛上閱讀的小朋友們,平時是怎麼打發時間的。還有,我覺得小朋友不愛讀書,家長也要負一半責任,因為有些家長自己就不愛看書了,不然,就是阻止小孩看課外書,根本就是讓小朋友把讀書跟讀課本畫上等號,怎麼可能再要求他們喜歡閱讀?
常常聽到「XXX的小孩不會變壞」,不是因為他們去做這件事情,比如說學音樂、學畫畫什麼的,就沒有時間去做不好的事情,而是因為這類的活動能讓人學著平心靜氣面對自己的情緒,能靜下來是學習思考的第一步。不過我看這個道理好像不是很多父母了解,包括我自己的父母。
這篇日記跟上一篇一樣,同樣寫了很久,最近忙著工作上的事情,昨天跟家人一起吃飯,結果卻被奪命連環call。明明留個言就可以解決的事情,真是OOXX。早上一到公司又忙著生出兩張邀請卡,下午又忙著佈置春酒的會場,希望二十四號快點到,事情早結束我早輕鬆,接下來就可以輕鬆放假了。這次我得好好計畫時間怎麼運用了,上次被重灌電腦搞瘋,這次應該不會再有什麼其他意外了。
Tuesday, February 22, 2005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寫的真好!好加在還沒有集結成書!不過對於閱讀我可不敢有什麼高見!除了小時候成堆的課外讀物外,成年後基本上閱讀時間倍數遞減,主要也是市面上充斥著一些言而無味的"暢銷書","經典"和"暢銷書"也不是說完全不能畫上等號!但真的能給人有所啟發的書我想都可稱上是自己的"經典",不同的年代,不同的生活,不同的心情,都需要有相匹配的讀物~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談中也可以窺探出此人對於書籍的涉獵,但世事無所謂的全盤認定!書我想只是其中的一種輔助工具罷了!
ReplyDelete說到旅行,您的綠島之行還要多久才能出刊呢?不過我相信妳的與天俱來的記憶力,相信還是歷久彌新!一個人有一個人旅行的快樂,二個人,一群人都有它不同的樂趣和感覺,就看妳怎麼去融入那個陌生的群眾和即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了!為什麼會說熟悉呢?我想大部份的人都會事先了解自己是要到哪個地方吧!
ANYWAY,閱讀和旅行我認為二者是互相輝映的!這也是古人常說"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",但...世界文明科技的進步也已將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了!新名詞的誕生我想就交給妳去想囉~~哈哈,我要來去逍遙了!
當然暢銷書也不一定就是膚淺,以古非今也是一種偏見。每年我一定會注意中時和聯合兩大報的年度十大好書,看看自己今年漏掉哪些,沒看過而自己感興趣的,我都會找來讀。最近有一本書叫做"好書太多,時間太少",裡頭除了一些大部頭的作品,也有一些乍看之下好像不是那麼正經的書,扯遠了,提到這本書的理由是因為我很喜歡這樣的標題,還有作者每年年初都開出一張書單,然後年底來審視自己到底有沒有完成,這個方法很不錯!
ReplyDelete我的綠島之行,自己寫一寫覺得非常像是流水帳。再加上我有改版的打算,所以可能會以照片為主,文字為輔,所以,慢慢等吧^^b
剛剛在聯合報的網站上看到余先生演講的全文內容,我放到討論區裡了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,也當作我的蒐藏囉!
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