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覽地點:中正紀念堂介石廳及瑞元廳
門票:160~200元
1月16日有幸受邀參加開展前的試營運活動,和導覽志工、金傳媒會員和其他部落客,在18日正式開展之前,搶先體驗由荷蘭台夫特維梅爾中心和聯合報舉辦的「珍珠之光─透視維美爾」特展。
我是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發本展徵求部落客的消息,於是不要臉地寄信過去應徵。本以為石沈大海,前一天15日中午收到信通知我選上了,我於是開心地送出假單。隔天準時到達會場,會場雖然還在施工,但大致都已經就緒。
左圖是會場入口的看板。看板上是名畫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」。這幅畫顏色鮮豔、對比強烈,少女回眸,朱唇半啟彷彿欲言又止,正如唐詩「俯眄流波欲寄詞」,又有「荷蘭蒙娜麗莎」的美譽。蒙娜麗莎的神祕微笑引人遐想,少女的溫柔眼神也令人浮想聯翩。Dan Brown所著的「達文西密碼」被翻拍成電影,這幅畫也給了作家Tracy Chevalier靈感,寫成同名小說,於2001年出版,甫出版即造成轟動,2003也被搬上螢幕,由Scarlett Johansson飾演擔任模特兒的女僕Griet,Colin Firth飾演畫家維梅爾。
雖然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」如此有名,但後世對畫家Johannes (又叫Jan或是Johan ) Vermeer的了解卻不多。不像其他同樣出身荷蘭的畫家林布蘭或梵谷,留下大量畫作或日記書信可供後人推想創作和生命歷程,我們對於維梅爾的認識,都來自於他僅存的三十七件畫作(其中有三幅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確定出自本人)和他人的記述。這此展覽是台灣首次有關維梅爾畫作的大型介紹,也由於他畫作的珍稀,是以有幸擁有維梅爾畫作的美術館、博物館無不視為鎮館之寶,難以外借,本展展出的也都不是真跡,而是透過高科技列印輸出的複製品。所以,「珍珠之光─透視維梅爾」的定位也不是「畫展」,而是「教育展」,除畫作之外,也介紹光影、透視技法、畫作中的各種隱喻暗示及台夫特當時的社會環境等。
展覽的一開始,利用好幾台投影機,在牆上投射影片,介紹維梅爾居住的台夫特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。在參觀後交還主辦單位的問卷調查裡,我寫道: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設計,至少在我看過的展覽裡,一開始就放影片還是首遭。希望正式開展後,遇到人潮擁擠時,不至讓參觀動線受阻才好。先介紹台夫特是有用意的,傳統上,藝術要不是為了宗教,就是為了貴族服務。由於海上航線的開拓,東印度公司往來於東西方,促進商業及文化的交流,十七世紀的台夫特由原本軍事和政治的重心,轉為商業重鎮,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都在此地設有據點。商業的興盛,使得居民生活富裕,通常一戶人家都會掛上七、八幅的畫作來裝飾住宅,於是台夫特也形成了熱絡的藝術市場。也由於買畫的人多為一般平民,他們喜愛的畫作主題也都是一般日常生活,所以維梅爾的畫作的主角也幾乎都是平民百姓。
展覽裡我最喜歡的展區,是「維梅爾畫中愛之訊息」。看完前一區的畫作展示,我只覺得純粹是藝術技法的表現,沒想到在其中包含了許多訊息。這樣「畫中有話」的暗示,在當時其實是很普遍的,當時人可以輕易解讀,但到了現代,則需要「解碼」,才能真正理解畫家所想表達的。諸如畫中常出現的酒杯、樂器、田園畫,和物品擺放的位置,都有其代表的意涵。這區是我覺得本次教育展中,讓我最感驚奇,也受益良多的展區。讓我想到許久前讀過的推理小說《法蘭德斯棋盤》,看小說時,總誤會作家對Pieter Van Huys(荷蘭畫家,法蘭德斯畫派,1519-1584)的《對弈》過度解讀,原來是我孤陋寡聞。逛完這區後,我馬上折回畫作展示區,從頭看起,用另一種不同的欣賞角度,解讀「維梅爾密碼」。
最後一區,介紹維梅爾使用的色彩。在當時,作畫用的顏料都來自天然的礦物,也許是因為取得不易,荷蘭黃金時期的畫家,使用的顏料也只有二十種。維梅爾尤其節儉,只用七種顏料,黃、紅、藍,在他的畫中都很類似,所以他的畫作色彩的辨識度極高。也許是我對色彩的感受並不敏銳,若不是展場裡的告示牌這樣寫,我還沒有辦法感受出,原來我看了大半天的畫作,居然只有七種顏色在變化呢!也或許是畫家對於光影的掌握實在太好,觀者看來就光彩奪目吧?
因為我參觀時,還沒正式開幕,所以也沒有導覽機器可租借、定時導覽可參加,也算挺遺憾的。
在此稱讚一下展場的佈置相當有巧思,進入會場前入口處,佈置成「繪畫的藝術」一圖的場景,原本畫家所在的位置留空,等正式開展後,應該可以看到眾多參觀者在此留影的照片。
也由於此次展覽,展出的都是數位複製的畫作,其中一面展牆,列出維梅爾37幅畫的收藏地,除了荷蘭等歐洲國家,其餘散佈英國、愛爾蘭及美國東北。據說寫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》(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) 的作家Tracy Chevalier就希望一生能看遍維梅爾的真跡,不知道她完成願望了沒?
相關網站:
珍珠之光─透視維梅爾 臉書專頁
博客來:戴珍珠耳環的少女
IMDB: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(2003)
Essential Vermeer
0 意見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