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是來自今天聯合副刊同篇名的文章(詳全文),看完以後獲益良多。我自己很久沒有動筆寫詩了,常常有動筆的衝動,但是卻不知道要寫些什麼,這篇文章雖然是兩個詩人的對談,但是希尼先生卻也解答了我的疑惑。以下摘錄片段。
貝嶺問,詩怎樣才能呈現其見證的力量?希尼答:「我想,一個簡單的回答是,詩歌的目的是激發更多的詩歌。我的焦慮不是關於政治或關於道德真理——當我寫作,我的焦慮是一個作家的焦慮。因此,在某種意義上,詩人的首要職責,是允許詩歌再次發生,使詩歌繼續下去。但這是一個辯護式的回答。我想,永遠有兩件事情在起作用。最本質的必要條件是,要有某種形式的刺激或內在能量、靈感或精神緊張的需要,然後找到一個素材,把文字中的一切詳細呈現出來。詩人常常有一種感覺,覺得他準備要寫了,卻找不到題材。另一方面,他常常有素材,卻找不到那種迫切和直接的衝動去開始寫詩。」
「我覺得詩歌的職能就是回答世界。作出某種回應、某種回答。也許是歡樂的回答,也許是憤怒的回答。也許它讓你對著平靜的流水快樂的叫喊,或對所看到的暴行憤怒的叫喊。但最重要的,是那回答的能量。這就是詩歌核心中最根本的責任。」
「根據我理解的傳統,也即西方抒情詩傳統的標準,太多的團結一致不利於詩歌。詩歌來自第一人稱單數,而不是來自第一人稱複數,即來自『我』而不是『我們』。」
「政治憤怒作為創作動機絕對無錯。我是說,那可以成為絕對純粹的動機。但是那憤怒必須是個人所感,一定不可以成為口號式的怒。」
以上算是個人的小簡報,以後可能用得上。貝嶺原是中國詩人,流亡美國。通篇有一個大的方向,就是詩人在面對極權時,詩能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,以及與政治相關的詩很容易流於教條式的口號,或是憤怒,如何使政治詩符合美學。以及詩人在現實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問題。
詩一直對我來說,是種內在反省的力量,就如同這篇文章裡說得,是第一人稱單數。詩反應的是個人的心路歷程,但也不完全能和現實世界脫節,畢竟我們是活在地球上的。面對政治勢力的衝突,詩似乎沒有什麼力量能改變。如果有,應該也是"如果遠方有戰爭"這本詩集後記裡提到的"療傷"。詩的力量,未必能阻止殺戮的進行,卻可以使得這樣反省的聲音被歷史記住。換言之,詩不是向現世喊話,而是對未來發聲。
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消息,本週六晚上七點到九點,誠品信義店,傅月庵和張大春主講〈天上大風——雜食閱讀動物對話錄〉,真想去,可是要上班。最近因為人手不足,週六日如要請假得找到人來代班。我看我先填請假本,看看有沒有人要來加班吧。
Thursday, April 6, 2006
Related Posts
《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!》包裹在搞笑糖衣下的心靈雞湯
如果讓丹妮婊姐來寫《關於人生,我確實知道......》,大概就會變成這本《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!》。 作者Jenny Lawson在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人氣作家之前,當過人資專員...Read more
革命將至,還是降臨?
反服貿佔領立法院的行動,至今已進入第十天。有媒體(蘋果日報)稱這是「太陽花革命」,這當然是相對於突尼西亞的「茉莉花革命」而來。起因是有花店老闆帶了三萬元的太陽花,到現場分給群眾,象徵照亮黑箱作業的...Read more
麥田捕手,然後呢?電影《沙林傑》Sallinger
參加臉書上留言抽電影票的活動,很幸運地抽中了,於是便衝去華山光點看這部《沙林傑》Sallinger。 J D Sallinger最有名的作品是《麥田捕手》The Catcher In The Rye。...Read more
隔壁親家
看完了《寶島一村》之後,心裡念念不忘的其實是《隔壁親家》。 三年前看過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製作演出的《渭水春風》,對於整齣劇流暢的敘事、精美的佈景以及演員們精采的演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當知道《...Read more
探訪青田七六,讀《壞孩子》
不知道是不是偶像劇帶起的懷舊風潮,苑裡、美侖溪畔,金瓜石九份等地的日式宿舍群近年來成為觀光的景點,其實基隆也是有的,只是快被拆光了。青田街這一帶,還保留了一些,其中最有名的,除了青田七六之外,還有...Read more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0 意見:
Post a Comment
Click to see the code!
To insert emoticon you must added at least one space before the cod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