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6, 2013


表演工作坊的《寶島一村》,自2008年12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,佳評如潮,除了在台灣加演數場外,還到中國、新加坡、澳洲及美國的大城市巡演。本來我想看的是屏風的《半里長程》,但是買票不順,剛看完《寶島一村》的陽小光被劇情感動到難以忘情,便推薦我來看這齣。於是我就預定了八個月後的票,還不惜血本,訂到第三排的位置。
眷村是台灣近代史上特有的產物,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帶著國軍家眷們退守台灣,這些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各地的人們聚居之地,形成了眷村。這些村子多半都以竹籬笆或圍牆和外界阻隔,自成一方世界。由於政治及經濟的變遷,近年老舊的眷村大部分都拆了。我家附近的「影劇新村」也是,十幾年前就改建成五樓的公寓,這幾年更又新建了好幾棟電梯大樓。於是,眷村變成「鄉愁」、「懷舊」的代名詞,懷的是過往的生活氣氛,愁的是回不去的青春。
這股眷村懷舊風,可以說是由2008年電視劇《光陰的故事》帶起。該劇製作人王偉忠本身就是出自嘉義的眷村,對於這樣的題材可說是駕輕就熟。《光陰的故事》下檔後,他又投入《寶島一村》的製作,和他一起合作的,是《這一夜,誰來說相聲》的編導賴聲川。有聽過《這一夜》的,一定不會忘記其中最經典的段子「難民之旅」,裡頭那個有如中國縮小版的青島新村。這兩個對於眷村題材熟稔的人一起合作,一開始的時候,王偉忠對賴聲川講了一百多個眷村故事,賴聲川擷取了其中二十五個故事,最後,濃縮成三個家庭,就變成了《寶島一村》中,楊家、朱家和周家三家人的故事。
布幕一拉開的時候,是一群排隊等著領門牌的人。戰時兵荒馬亂,戶政等個人資料也不齊全,為了活下來,很多人就冒充他人的身分。於是,本來姓楊的小楊,頂替了戰死的同袍老趙,和太太及丈母娘在寶島一村住了下來,領了門牌號碼99號。老周是一個光棍飛官,本來應該要去住飛官宿舍,但卻來住寶島一村,領了門牌100號,小朱帶著大腹便便的台籍女友,就棲身在99號和100號之中,搭個屋頂,中間還有個電線杆橫過。這南腔北調雜陳的三家人,就是這齣劇的主幹。
這齣劇很多演員都是劇場的老面孔了。讓我比較驚訝的是,看到久未在螢光幕上露面的蕭艾,在這齣戲裡演出戲份吃重的女角冷如雲。後來我上網查,才知道原來她和賴聲川淵源深厚,是賴聲川從美國回來教書後的第一批子弟。冷如雲這個角色大概是我整齣戲裡最愛的角色了,出場時美麗優雅,在丈夫「叛逃」後,到其他官夫人家中幫傭,忍辱負重拉拔孩子長大,我想賴王二人應該是綜合了很多飛官遺孀的形象,創造出這樣的人物。
《寶島一村》以年代分成三幕,第一幕是1949-1950年,講述來台灣的第一代外省人的故事。這時候大家都以為馬上就可以回去。第二幕是1969-1975年,這時候他們的小孩陸續出生,故事線也慢慢轉往外省第二代的成長過程。第三幕是1982-2006年,這時候政府開放大陸探親,老舊眷村也面臨拆遷改建。
要跨越這麼長的時間線,「切入點」變得很重要,像是電視進入家庭、白色恐怖以及蔣中正過世、開放大陸探親等,這些重大事件不僅對於眷村裡頭的人有重大影響,對於眷村外的其他人也能有所共鳴。個人覺得《寶島一村》在這點做得很好,即使這齣戲長達三小時,故事線橫跨六十多年,節奏也不拖泥帶水。我看完後在網路上搜尋其他人的評論,有的批評是說太過耽溺,缺乏自省。我個人倒覺得這是選擇性切入的問題,這取決於編劇者要從哪個角度來說這段故事。只要是講到和自己有關的事,很難不耽溺,但是更慘的是因為無法取捨而讓故事節奏大亂,這齣戲已經避掉了最大的危機,其他的我想我也不苛責。也許換個人說,會把故事重點擺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,就我所知,這對外省族群的影響及傷害和本省人並無二致。沒花太多篇幅在這影響台灣政治重大的兩個事件上,也許對於編劇來說,事件發生時,他們對於政治並沒有太多認識,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未來,是不是能在圍牆外闖出名堂來。
有住過眷村的,想來能對其中的故事感同身受,不過,眷村之外的觀眾,也沒有進入劇情的障礙,畢竟這齣戲還是訴諸大眾的共同記憶以及情感。
這齣戲裡,錢奶奶教會了語言不通的朱太太做天津包子,朱太太就憑著這一技之長,拉拔長大朱家的兩個兒子大牛及大車。每次演出結束後,戲院門口就會發送六張犛包子給觀眾,我也拿到了一個。不過,我個人還是覺得台式包子,尤其是裡面包滷肉的那種,比較合我的口味。
看完這齣講外省族群眷村故事的戲,下齣我想看以本省農村為主軸的《隔壁親家》。《隔壁親家》在2009年8月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,去年年底在新竹、台中,今年年初在嘉義巡迴演出後,似乎至今沒有加演的計畫,看樣子可能得等明年了。

參考連結:

表演工作坊《寶島一村》官方網站
《宝岛一村》的爱与哀愁
音樂時代《隔壁親家》官方網站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