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6, 2002

  今天一天就把Phaedo看完了,真的是好棒的一本書...大概是我今年最好的閱讀經驗了。我也已經到information裡面的網主自介裡把我最喜歡的書改成Phaedo,這也足以說明了我多喜歡這本書啦!。
  這本書是蘇格拉底死前,在獄中和朋友的最後對談紀錄,談的是生死、靈魂不滅,以及德性的修鍊。書名的由來,是因為本書作者柏拉圖並沒有親身參與這場辯論會,而是事後由當時也在場的斐多,將這場討論會的內容口述出來,再由柏拉圖執筆紀錄,就成了這本書。
  在蘇格拉底臨死前,他的朋友先是問他為什麼選擇了死 ( 書中的用字是自殺,當時老蘇被判決死刑的執行方式是自行飲毒酒。從文中其實可以發現蘇格拉底大有機會逃出雅典城,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,而是選擇了接受死亡 ),他的回答是為了他自己所堅持的事。他死前態度從容,還安慰朋友不要哭泣。一般人害怕死亡,逃避死亡,是怕更恐怖的事情,但是既然身為一個哲學家,學習面對死亡乃是必要的功課。所以,他無懼地受死,就是為了自己的信念,自己的理想。當時的人也認為自殺是不對的行為,但是蘇格拉底認為他此行並非放棄神所賜予的寶貴生命,而是藉由死亡,讓靈魂與神同在。
  古希臘人也討論過靈魂是隨著身體的毀滅而消失,是會轉世,還是會永恆存在這個問題。蘇格拉底認為,當一個人看到聽到一件美好良善的事物時,會覺得美好,這不用經過學習,即使是多小的孩童也知道。因此,我們的靈魂,在我們還沒出生之前,一定是已經存在在某處。再者,既然靈魂和肉體的觀念是相對的,肉體是會腐化的,那麼靈魂一定是恆久不變。
  他又提到了修鍊德性的重要。他說,人生在世,大部分的人都是任由肉體的慾望牽絆著靈魂,使靈魂越來越墮落。但是哲學家不該如此,對智慧的追求,應該是哲學家此生唯一的慾望。一般人死後,因為靈魂沉溺於對肉體慾望的渴求,因而他們的靈魂就這樣再肉體腐壞處徘徊著,下輩子變成了像是騾子這類的畜生。只有愛好智慧的哲學家,死後靈魂純潔,才可以與天神交往。
  另外,他也說到了辯證的方法論。第一,他提醒他的學生,要小心一個危險,那就是"變成厭惡辯證的人"。他先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,有些人變成"討厭人類的人",是出於知人不足而對人死心塌地的信任。在還沒認識一個人很深之前,就對其推心置腹,等到後來才發現對方的卑鄙虛偽。然後又再去信任了另一個卑鄙虛偽的人,這種遭遇經歷了多次,尤其是你認為身邊的人都是這樣,久了之後你就開始抱怨,然後憎恨所有的人。假如有人相信某些斷不定的論證,他不怪自己頭腦不清,卻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在論證上,所以一輩子就厭惡、唾棄論證。說不定真有一套正確的論證,是可以學到的,卻因為他的態度而使他永遠沒有得知事物本質 (真理) 的機會,這不是很可悲的嗎?
  第二,他對他的學生說,要分清楚什麼是原因,什麼是原因所附帶的必要條件。有些人誤把原因所附帶的必要條件成誤當成原因,因此無論探索什麼事情,都是像在黑暗中摸索。因此,蘇格拉底說,不能用眼睛耳朵這些感官去看世界萬物,而是要用概念,從概念裡去追究事物的真相。
  最後,又再辯論到靈魂死後到底去了哪裡的問題。這裡老蘇講了很長一段當時希臘人普遍相信傳說,但是老蘇又附加了一句"一個稍有頭腦的人,決不會把我所形容的都當真,但是有關靈魂的歸宿,我講的多多少少也不離正宗吧"。然後,他就喝下毒酒離開人世。
  其實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的死,絕非因為腐化青年和不敬神,更多的因素是來自於政治鬥爭以及其他人的忌妒。套句余秋雨在"蘇東坡突圍"裡形容蘇軾的話:"他太出色、太響亮,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慘,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,引起一部份人酸溜溜的及嫉恨,然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,幾乎是無可避免的",更何況當年希臘人去神廟求問誰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,神諭說是蘇格拉底,這不知又讓多少人忌妒了。
  這本書的篇幅其實非常短,嚴格來說應該只能算是一篇"文章"。但是這篇文章在西洋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地位,幾乎沒有其他書可以與之相比。看著譯本,雖然是大陸的翻譯,但是譯得相當通順,除了有一些用字一看很明顯就知道絕非台灣用語之外,其他部分可稱得上讀來毫無阻礙,尤其是簡化了希臘原文每個人名動輒就是三個以上的母音,每個人名只音譯兩個中文字,更是讓通篇譯文看來非常流暢。當然,譯者成功地避掉了哲學的名詞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。因為錢鍾書夫人楊絳女士傑出的翻譯,讓我有機會一賭這麼重要且精采絕倫的哲學經典,比較可惜的是,因為很少人懂希臘文的關係,所以我也無從得知這本書在文學的價值,究竟是多麼絕妙的一篇好辭啊。
  以上寫的是我今天讀完第一遍之後,趁記憶新鮮,把一些重點記下來。這幾天我應該還會再多看幾遍的,多看幾遍,每次就會有不同的收穫。這次我會換上吸血鬼的書籤,好好地吸取書中的養分。

0 意見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