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August 11, 2002

  I try to breathe. Memories overtaking me. I try to face them but the thought is too much to conceive. I only know that I can't change. Everything else just stay the same. So now I step out of the darkness that my life became 'cause. I just needed someone to talk to. You were just too busy with yourself. You were never there for me to express how I felt. I just suffer it down. Now I'm older and I feel like I could let some of this anger fade. But it seems the surface I'm scratching in the bed that I have made. So where were you. When all this I was going through. You never took the time to ask me just what you could do. ( Staind / Fade )
  本來應該是昨天要寫的讀書報告,後來一講起我閱讀Eco的經驗就欲罷不能。為了今天的讀書報告,又再把"信仰或不信仰" ( In Cosa Crede Chi Non Crede ? ) 讀了一遍。
  Umberto Eco是世界有名的符號語言學學者,也是著名的作家,目前任教於義大利波隆納大學。和他對談的是米蘭教區的樞機主教,也是下屆教宗的熱門人選─Carlo Maria Martini。這本書是由八篇文章所構成,每兩篇文章談的是同一個話題。在書中自謂二十二歲時放棄天主教信仰的Eco,代表的是"不信仰"的觀點,Martini自然就是出自"信仰"的角度。兩人在千禧年即將來臨前,應義大利媒體之邀,在報紙上,以書信往來的方式,一方提出問題,由一方來回答。Eco提出前三個問題,分別是就"末日"、"生命從何開始"以及"女人是否能參與聖職"。最後一個問題由Martini提出,他問Eco,不信神的人以何者作為行為的準則。
  雖然這本書的書皮上寫著,不論是否為基督徒都應該要看,因為這裡有你的疑惑和解答。不過我頗懷疑,不信神的人,或者,應該這麼說吧,對信仰 ( 不論是信仰哪一種宗教或是非常肯定自己是懷疑論者 ) 的議題絲毫不關心的人,會不會來看這本書啊?( 當然我知道看不看書是個人自由,不過以一個愛書人的角度來說,總是希望好書能夠廣為傳閱。) 尤其是他們探討的問題,如果不是對基督教有所認識,恐怕也不太容易進入他們的談話情境,自然也就不能夠解答一般人心中的疑惑。對一般非基督教信仰的人來說,心中的疑惑,無非是:"上帝真的存在嗎?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?" 和 "同樣都是勸人為善,我為什麼一定要信上帝?"如果是這樣的問題,那還不如去翻翻每家教堂印製的小冊子,不用來讀這本書了。
  很明顯的,Eco和Martini談話的對象,不是一般台灣以民間信仰為主的普羅大眾,而是歐美從小成長於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般人。這些人儘管信仰的深淺程度有別,但是對基督教信仰有一定的認識。這些人當中的不信神者,對基督教信仰的疑惑,就可以藉由Eco之口,向Martini題問。而相信神的,就可以藉由Martini之口,向Eco題問。雙方意見交流,促進彼此了解。
  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我覺得我正好踩在兩者立論的中線。之前在讀Eco的其他作品時,我推論他應該是個無神論者,果真我的猜想是正確的。我自己在21歲之前是個無神論者,整個信仰歷程和Eco完全相反。因此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人人不信神,也能夠了解為什麼有人如此的虔誠。但是我很難去向不信神的人傳教,也很難對虔誠的人辯護我的"不敬神"。對我來說,這兩種人之間,是怎樣也不會了解彼此的世界,就像白天不了解黑夜。
  這也是我為什麼覺得這本書以及他們倆人談話如此可貴的原因。我們一般人,總是常常為自己所堅持的事情,爭執得面紅耳赤,但卻不能也不願去了解他人為什麼會如此想。然而,Eco本身對基督教教義以及歷史有極為深入的研究,Martini也願意以"文化人"的角度交流意見,而不是以"樞機主教"的身分在傳教。如果一般人對信仰的議題不感興趣,我會希望他們最起碼學學這兩個人的風度。
  現在我到的這一段我一直修修改改,打了又刪,刪了又重打。本來要講到信仰的問題就是很沉重的,尤其是對這本書的評論,又很難不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感想加進去。這不是我站在哪一邊的問題,就像我在前面幾段講到的,我正好踩在門檻的中央,Eco的提問像是震聵發聾的回聲,往往也是我的疑惑,Martini的回答彷彿是一杯美酒,反覆思量後我能在其中找到滿意的答案。
  所謂啟示錄裡駭人聽聞的末日景象,現在已經漸漸地被環境污染,大地翻撲所取代,但是我們都希望從"末日"的理論中,找到一點點活下去的希望,而不是被大眾媒體創造出來的"吃吧喝吧,反正明天就要死了"所催眠。尊重生命 ( 在書裡暗指墮胎避孕問題 ),不在於從生物學上定義生命是從何時開始,而是是上最尊貴的價值是活在屬神的生命當中,屬肉的生命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屬神的生命。
  對於Martini所言女性不能參與聖職是出於天主教傳統,我有點不能同意。因為不是天主教徒,所以也沒有權利表達我的不同意。書裡Eco和Martini都同意,宗教提供給人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型態,但是並不能強迫其他非教徒去遵守這種理想,除非犯了國家法律,反之亦然。這也至少是西方自宗教改革以來的共識。前些日子某個教會提出反哈利波特,認為宣揚魔鬼思想等等,還掀起了教育部跟教會的一點點小爭執,我對此就頗不以為然。
  最後一回合是由Martini提問,他指出,在沒有信仰之下,一般人是以何者作為行為的準則時,我覺得Eco講得非常好,是他人的"凝視"定義和決定我們。每個人都在祈求得到其他人的認同。這種認同感造成了一般人的道德價值觀,有人可以為了自己的信念而死,就像殉道者為信而死,也有人不遵守,就像有些信徒亦會違背上帝教誨是一樣了道理。
  幾星期前才讀完遠藤周作的"深河",裡面有一個神父,在恆河邊,背著垂死的印度教徒走完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,然後,火化他們的屍體,將骨灰灑入恆河,因為在印度教的傳說裡,死者的靈魂得以在來世復活。這看起來有點突兀的動作,對我來說,隱喻的是不同教派之間的互相包容以及人類之間無遠弗屆的關愛,用Eco的說法,這屬於自然的道德法則,不屬於超經驗的道德法則。
  引用另一本書來作為這篇報告的尾聲,不是要搞得更複雜,而是要呼應這本"信仰不信仰"的結尾:
  "如果這兩者一間還有一些微小的歧見─當然還有─則不同的宗教之間也會存有歧見;重要的是,面對信仰的衝突,我們更當秉持容與審慎的態度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