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博客來網路書店去查了一下這本書的資料,仔細看完之後才發現,我先前將"斐多" ( Phaedo )跟"饗宴篇"( Symposium )誤會成同一本書了,還好有看到這篇,要不然就要一直錯下去。將內容po在下面,主要是讓我以後方便再找到相關資料。
博客來導讀
《斐多》一書的歷史與政治背景
西元前三百三十九年,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(Socrates)被幾位雅典市民以「腐化雅典市民,不信奉城邦所遵奉的希臘諸神」的罪名提出控訴,最後被法庭眾多裁判官投票決定處以死刑。事實上,蘇格拉底之所以蒙受此一千古奇冤,最後選擇從容就義,背後更深一層的理由是因為他反對當時日益腐化,已經落入一群暴民手中的「民主政治」——蘇氏的政治立場向來是主張把政權交給「有專門政治知識的人」(ariston)來管理,就好像木匠要有木工的知識、醫師要有醫療的知識一樣,這就是後人所說「貴族政治」(aristocracy)的思想淵源。
根據蘇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圖(Plato)在《對話錄•自辯篇》(Apology in the Dialogue)裡面的記載,他針對眾人對死亡的懼怕,強調死不足懼。死亡對蘇格拉底來說,「並非只是純然的長眠不省,而是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」——這與他在《對話錄•斐多篇》一書中輕鬆面對死亡的態度如出一轍;但是,究竟是基於什麼信仰讓他選擇如此面對死亡?
《斐多》一書的「靈魂不朽」學說
對於蘇氏而言,「正視死亡,視死亡為不可懼」是一門真確的哲學功夫與學問;這也正是《對話錄•斐多篇》的主旨所在——勇敢地面對死亡,其實是一種超越,即「靈魂」超越「肉身」而達到永存和不朽。
在西方哲學史的傳統裡面,所謂「Philosophy」其實可已被拆開解讀為兩個字:「philo-愛」與「sophia-智」,簡而言之就是「對於智慧的愛好」;因此,「靈魂超越肉身」除了是為了達致永恆以外,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是《斐多》裡面蘇氏所說:「靈魂獨自思考的時候,就進入純潔、永恆、不朽、不變的境界。……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亂跑,它安定不變了……靈魂的這種狀態就叫做智慧。」(五十一頁)只有在擺脫肉體的時候,靈魂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,才算是真正的智慧,「人死了,非要到死了,靈魂不帶著肉體了,靈魂才是最單純的靈魂」——這就是他視死如歸的真正原因,所以他才說:「真正的哲學家一直在練習死。在一切世人中,惟獨他們最不怕死。」(二十七頁)因此,肉體往往是靈魂的牢獄。最幸福的人是學習哲學的人,因為他們死亡的時候,亦即其靈魂離開其肉身時,靈魂是最純潔的。純潔的靈魂擁有真正的智慧與德性(arete),因此能夠獲得理念知識。
《斐多》與柏拉圖學說
《斐多》裡面的發言者雖然是蘇格拉底,但是「靈魂不朽」學說到底是蘇氏的思想,還是柏拉圖藉著老師的嘴巴來發揮自己的「形相論」(The Doctrine of Forms),可謂哲學史的一大公案。比較可信的是:根據哲學史學者Frederick Copleston的研究,如果把柏拉圖的思想分成「萌芽-轉型-成熟」等三階段,《斐多篇》一書和《饗宴篇》(Symposium)、《共和國篇》(Republic)一樣,都表達出柏拉圖最成熟的「形相論」思想體系——先確立了一個形而上的「理念世界」(eidos),然後把塵世的一切存在(包括知識、肉體)都視為是「理念世界」的分享與反映。因此,《斐多》一書可以說反映出柏拉圖最重要的形上學立場,而非蘇格拉底的學說,讀者不可不察。(文/陳榮彬,文字工作者)
Wednesday, August 7, 2002
Related Posts
《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!》包裹在搞笑糖衣下的心靈雞湯
如果讓丹妮婊姐來寫《關於人生,我確實知道......》,大概就會變成這本《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!》。 作者Jenny Lawson在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人氣作家之前,當過人資專員...Read more
革命將至,還是降臨?
反服貿佔領立法院的行動,至今已進入第十天。有媒體(蘋果日報)稱這是「太陽花革命」,這當然是相對於突尼西亞的「茉莉花革命」而來。起因是有花店老闆帶了三萬元的太陽花,到現場分給群眾,象徵照亮黑箱作業的...Read more
麥田捕手,然後呢?電影《沙林傑》Sallinger
參加臉書上留言抽電影票的活動,很幸運地抽中了,於是便衝去華山光點看這部《沙林傑》Sallinger。 J D Sallinger最有名的作品是《麥田捕手》The Catcher In The Rye。...Read more
隔壁親家
看完了《寶島一村》之後,心裡念念不忘的其實是《隔壁親家》。 三年前看過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製作演出的《渭水春風》,對於整齣劇流暢的敘事、精美的佈景以及演員們精采的演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當知道《...Read more
探訪青田七六,讀《壞孩子》
不知道是不是偶像劇帶起的懷舊風潮,苑裡、美侖溪畔,金瓜石九份等地的日式宿舍群近年來成為觀光的景點,其實基隆也是有的,只是快被拆光了。青田街這一帶,還保留了一些,其中最有名的,除了青田七六之外,還有...Read more